• 中國西藏網 > 文史

    從“險岔口”走來的歷史文化名鎮

    發布時間:2022-09-19 10:18:00來源: 西藏日報

      昌都市洛隆縣碩督鎮民族團結廣場,“團結樹”下。

      “咚!咚!咚!”兩頭威武的雄獅搖頭擺尾來到場地中央,聞鼓起舞??茨仟{子,金毛紅背,目光如炬。伴隨鏗鏘的鼓點,或顧盼,或回旋,騰、挪、閃、撲、躍,不是真獅,勝似真獅。獅子每次騰躍,背上紅色的披毛都如同焰火般耀眼,舞動的,是碩督人今天紅紅火火的幸福生活。

      千年古鎮,見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

      “窮八站,富八站,不窮不富又八站?!贝T督鎮黨委委員、統戰委員、政法委員肖文浩念起在碩督流傳的一首民謠。當地傳說,茶馬古道有二十四個驛站,碩督屬“不窮不富”的八個驛站之一。

     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連接川滇青藏,外向不丹、錫金、尼泊爾、印度延伸,直抵西亞、西非紅海海岸,沿途驛站遠不止二十四條。昌都是各路貿易通道的中心支點。碩督民謠中指的是由昌都到拉薩的南北兩路沿途驛站。

      歷經千年歷史滄桑,茶馬古道早已不是一條普通的商貿通道,更是一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紐帶,一座連結溝通各民族文化的橋梁。

      從洛隆縣城北行25公里,便到了茶馬古道上著名的古鎮——碩督鎮。

      碩督又叫碩般多,藏語意為“險岔口”。關于碩督地名的來歷,當地盛傳這樣一個故事:1912年6月,英國殖民者唆使西藏地方反動上層發動叛亂,川軍將領尹昌衡率部西征平叛路過并駐扎此地。尹昌衡軍隊軍紀嚴明,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。尹昌衡字碩權,又擔任四川都督府都督,人們便稱此地為“碩督”。

      歷史上,碩督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,也是川藏要道重鎮之一。元代碩督就設有糧店,清政府在這里建立了碩督府,西藏地方政府的碩督宗也設于此。茶馬古道興盛時期,這里商賈云集,常住人口達五、六千人之多,茶館、酒館比比皆是,商業貿易十分繁榮。當時,在碩督不僅可以買到內地、拉薩的貨物,也能見到印度、尼泊爾的商品。

      坐落在久貢頂山坳中的清代漢墓群,無聲地見證著碩督曾經的繁華與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。

      史載,清朝雍正時期,清朝中央政府就已經派遣“綠營”兵駐扎碩督,綠營兵多為漢族。清末,四川總督趙爾豐在川邊實行“改土歸流”。當軍隊進駐到那曲時,辛亥革命爆發,趙爾豐被清廷召回四川,其部下滯留在碩督,與當地百姓隔達翁河而居。此后,一些漢族官兵與當地藏族同胞雜居通婚,繁衍生息,直至終老。子孫們遵照遺愿,將他們安葬在一處,墓碑向東,以撫慰父祖的思鄉之情。

      漢墓群現有墓葬150余座,其中最為顯赫的,是“張明將軍”和“馬兵千總”墓。據考證,漢墓大多為清道光年間到民國三十三年的墓葬,距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。

      相傳,象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“團結樹”,就是由第一對藏漢聯姻的夫妻種下的。一楊一柳,共偕連理,枝繁葉茂。如今,“團結樹”已成為當地青年聯姻的祈福樹,每對新人都會在樹上掛上燈籠、紅布,獅舞慶賀,祈愿姻緣天長地久、終生廝守。

      久貢頂山東南的加日山上,古城墻遺址、宗堡遺址與漢墓群隔山相望。山腰,昔日古道印跡若隱若現。碩督古城墻依山而建,現存遺址1500米,厚約1.5米,高3到5米,城墻上設有烽火臺和射擊孔,氣勢非凡。

      古城墻建于十七世紀。清末,駐守在此的清軍按照八達嶺長城的風格,對古城墻進行維修和加固。當時,城墻長達6000余米,拱衛著整個碩督鎮。

      如今,清代漢墓群、古城墻遺址已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      令碩督人難以忘懷的,是當年十八軍154團駐扎的那些日子。

      1950年11月,昌都解放后不久,十八軍52師154團團長郄晉武、政委楊軍便率領1營,搶占洛隆宗,在碩般多駐扎下來。

      如同當年的“南京路上好八連”,154團1營模范遵守群眾紀律,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。他們不住老百姓的房子,不拿群眾一針一線。碩督上了歲數的老人們記憶猶新,解放軍官兵就駐扎在村子西邊的山腳下。他們開墾荒地、種樹種菜種糧。昔日寸草不生的河灘地,硬是讓官兵們種出了蘿卜、白菜、土豆和青稞。官兵們還千方百計幫助當地群眾發展生產,把自己種出來的糧食蔬菜分給大家,向他們宣傳黨的民族政策。

      154團1營在碩督只駐扎了一年時間,卻與當地百姓結下了魚水深情。70多年過去了,當年十八軍官兵們在碩督村種下的5000多棵柳樹和開墾的130余畝菜地、300余畝良田,綠樹成蔭,麥浪起伏,至今惠澤碩督村的鄉親們。

      一份《洛隆縣十八軍宿營地建設打造概況》的資料顯示,碩督鎮十八軍宿營地已被列為洛隆縣“十四五”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基地重點建設項目。一體推進的,還有清代漢墓群、古長城保護項目。

      文化傳承,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實寫照

      又是一年中秋至,各族兒女共佳節。

      每到中秋佳節,普次仁家的月餅生產作坊便忙得不可開交。碩督“團結月餅”遠近聞名,是碩督人年節必備的特色佳品。

      見到記者來訪,普次仁小心翼翼地從保險柜里拿出他珍藏了幾十年的傳家寶——清代官帽上的頂戴、官服上的補子,官員的印章、賬本,以及象牙稱、銀元、銅幣、瓷碗、皮枕,各種制作月餅的模具……

      普次仁說,這是妻子洛松卓瑪的外曾祖父毛元和外祖父“毛老板”留下來的,是見證碩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貴文物。

      毛元,碩督“團結月餅”的第一代傳承人。

      普次仁告訴記者,毛元是陜西戶縣(現為西安市鄠邑區)人,清光緒和宣統年間,曾任清軍駐碩般多驛站“記賬官”,死后葬在久貢頂山漢墓群。毛元之子清末民國初年在碩般多做生意,人們都叫他“毛老板”。毛老板娶了一位當地藏族姑娘為妻,生下洛松卓瑪的母親次旦。

      毛元承繼祖輩的傳統點心制作技藝,對月餅生產工藝進行改良,代代相傳。普次仁16歲時,與洛松卓瑪結為夫妻,成為“團結月餅”的第四代傳承人。

      碩督月餅以酥油、白糖、面粉、紅糖為主料,用內地傳統的木質月餅模具壓制而成,融陜、藏點心精華,入口酥軟,食之香甜。

      如今,已經63歲普次仁將月餅作坊交給大女兒央金巴珍打理,央金巴珍也由此成為“團結月餅”的第五代傳承人。央金巴珍有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,女兒西熱卓瑪,兒子色扎西,上學之余,也開始跟著母親學做月餅。

      說到“團結月餅”以后的發展,央金巴珍成竹在胸。她說,要把“團結月餅”做大做強,必須推陳出新,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,引進內地先進制作工藝,推出更多更好的點心品種,把碩督月餅打造成全縣、全市乃至全區的“金字招牌”??上驳氖?,央金巴珍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。

      作為一名黨員,央金巴珍最大的愿望,就是通過擴大生產,讓“團結月餅”為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特色產業。她已經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。她相信,有黨的富民政策,有各級黨委、政府的支持,“團結月餅”——這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晶,一定會煥發出新的生機。

      節日里和“月餅之家”一樣忙碌的,還有碩督“舞獅之家”的鄧巴阿尼和他的徒弟們。

      今年67歲的鄧巴阿尼是碩督獅舞的第五代傳承人。據他回憶,碩督獅舞的第一代傳承人是他的高祖付龍(音),也是漢族。

      清末,一支商隊沿茶馬古道來到碩般多,付龍便是其中的一員。商隊有一項“絕活”——舞獅,每逢節慶,他們就會為駐軍和百姓表演獅舞。

      付龍就是在那個時候認識了鄧巴阿尼的高祖母央金卓瑪,倆人從相遇相識到相知相戀,很快喜結連理,并生下了兒子芬多(音)。

      商隊返回內地,付龍卻留在了碩督,靠經營茶葉、茶碗,與妻兒廝守度日。

      付龍沒有忘記獅舞,每逢年節,他都要帶著村里的幾個年輕人表演一番。芬多長大后,付龍便把舞獅的技藝傳給了他。此后,獅舞在鄧巴阿尼一家代代相傳,祖父多吉次旦、父親布瓊次仁,都是出了名的獅舞好手。傳到鄧巴阿尼,已經是碩督獅舞第五代傳承人了。

      “碩督獅子舞在傳承和表演中不斷汲取當地文化元素,是藏漢民族文化碰撞的結晶,象征著吉祥如意,寄托著各族人民祈盼民族團結進步、幸福安康的愿望,一定要把它傳承下去?!编嚢桶⒛岣锌?。他收了5名徒弟,兒子洛松江村,還有米珠等4名碩督村的青年。

      “這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方的獅子舞,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了?!币慌缘男の暮圃溨C地說。他介紹,碩督獅舞已被列入昌都市非遺保護項目和洛隆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,僅去年就落實保護資金2.6萬元。隨著“文化傳承進校園”的開展,舞獅文化在碩督鎮越來越普及。

      如今,碩督獅舞第七代傳承人正在茁壯成長——鄧巴阿尼7歲的孫子洛松塔西,年紀雖小,卻已是碩督鎮少年獅舞隊有名的“舞獅少年”了。

      除了“團結月餅”、舞獅,碩督的百姓一直傳承著做川陜泡菜、陜西臊子面,春節貼對聯、吃年夜飯,清明節祭祖掃墓等漢族同胞當年從區外帶來的習俗,其間飽含的歷史文化和特殊情感埋在一代又一代碩督人心里,像一份濃濃的鄉愁,牽絆著每一個碩督人。

      相親相愛,續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傳奇

      春節,邊色卓瑪和劉遠樹帶著3個孩子,回了趟四川老家自貢市富順縣。

      “家里的老人和親戚對我們可好了。見面就給錢,我200,孩子們每人150,說第一次見面,這是禮數。他們還勸我留在富順,可我還是舍不得碩督?!毙闹笨诳斓倪吷楷斠灰姷接浾?,便操著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,打開了話匣子。

      邊色卓瑪今年40歲,是土生土長的碩督人。2007年,她在洛隆縣的一個建筑工地打工時,結識了從四川來的泥瓦匠劉遠樹。劉遠樹喜歡喝酥油茶,一有空,就到邊色卓瑪那討茶喝,幫她干活。一來二去,兩人便產生了情愫。2008年,兩人走進了婚姻的殿堂。

      剛開始,邊色卓瑪的父親并不同意兩人的婚姻。時間一久,老人便對這個上門的漢族女婿產生了好感。臨終,老人最想見的就是劉遠樹。

      一家人在“團結樹”下的“全家?!焙妥C書告訴記者,這是一個5口之家的“民族團結好家庭”。夫婦倆育有二子一女,大兒子四朗次仁10歲,在碩督鎮中心小學念書。二兒子洛桑格勒5歲,在碩督鎮幼兒園上學。小女兒嘎松措姆只有3歲,每天在家纏著媽媽講故事。邊色卓瑪為人爽直,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條。劉遠樹大邊色卓瑪8歲,性格有些靦腆,話不多,卻善解人意。邊色卓瑪主內,平時在家務農帶孩子,閑暇時便到附近去打零工。劉遠樹主外,長期在外務工。他勤快,又有手藝,收入自然也就高些。2021年,邊色卓瑪一家僅務工收入,就超過了三萬元。

      每次回家,劉遠樹都要把自己的務工所得一分不剩地交給妻子,還把掃地、洗衣服等一應家務“承包”下來。一家人和和睦睦,相親相愛,日子過得有滋有味。每每提起劉遠樹,邊色卓瑪總是面有得色地說:“這輩子算是嫁對人了?!?/p>

      在碩督,像邊色卓瑪這樣的民族團結家庭不在少數。和邊色卓瑪一起長大的姐妹中,有不少都與漢族小伙成了親,有的還隨丈夫去了區外定居。肖文浩告訴記者,碩督鎮有30多戶民族團結家庭,除了藏漢民族外,還有藏族與栗粟族、門巴族、回族聯姻的家庭。如今,“民族團結好家庭”成了碩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。

      縣民宗局一份“尋親溯源”工作的材料引起了記者的興趣。碩督鎮現有19戶有據可考的清軍后裔家庭,洛隆縣與西藏民族大學達成合作協議,打算組織當年清軍和商人的后人到內地尋親溯源,以此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。

      洛隆縣的“大招”遠不止于此。今年,依托少數民族發展資金,碩督鎮碩督村特色村寨及文化旅游建設項目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,項目總投資達到1039.72萬元。

      在此之前的2014年,碩督村就已被列入了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。

      碩督,這個從“險岔口”走出來的歷史文化名鎮,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。

    (責編:李文治)

    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
    av免费视久久